找到相关内容123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慈悲与智慧——禅文化的渊源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外境的任何影响,于不生心,这就是无相。念是心的作用,心所对的包括外境和)人的念随境而生时,就会逐境而生,被境所转,流浪烦恼,反之,心可转境,对不住时,即无念,当然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当对任何事物都不想时,那叫木头人、植物人。  不执着对外的贪执,能回光返照自性清净,此种状态名无相,在前念、今念、后念都 是相续不断的,也亦念念相续的一念无明,如果停留在某外境或思时,就不能念念不住...

    释印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3059612.html
  • 禅宗唯识解

    见证,证悟法空,得大圆镜智,成佛法身:由不着能执(根)所执(),直指末那识,当体自孤,就能当下现量见证,证悟如法,得妙观察智,成佛报身;由不着能对(根)所对(外境),直指眼耳鼻舌身识,当体自孤,就...缺少甚么,而且能自由使用。如此这般,这自家宝藏其实就是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藏、所藏一切法,并且能随时发起现行功用。慧海听马祖这么一说,“不由知觉一,不用外知(意识)觉(末那识),当下识得本心,体会...

    萧永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92763926.html
  • 明月光含万象空禅的牧牛图颂

    ,即如鱼在水中,不觉有水。此时,心主已没有外境和的分别。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凡情固须扫除,圣念亦须泯除,如临济所云:「有—...终日露适迪地,鳄亦不去也。」(同上)  这无疑是懒安「保任」卅年以後,发表其修持境界。「露地白牛」,喻已调伏之意,而且已达「一色」之,与道合一。「常在面前,趂趋亦不去」,则喻其无惧迷失。「落路入草,便...

    余静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3266817.html
  •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它把自在之物(心外境)放到一边,不去探究,是因为那是自然思维外向取向的对象,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内向思维。只有彻,才能真达于外,并合内外而成一道也。向内求就是唯识,唯识不否定识(相分),识与见分识相应故。唯识无,是转识成智,由外向的转化方法,并不是哲学上的实在论(否定外实在论),佛学在终极上是内外合一、无无外的统一宇宙观。在认识论上,区别认知范围是确立认知对象的关键,唯识学是...

    胡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241198.html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诸法()可有。因此,“唯识”的真实含义是“唯有识并无外境”。《成论》一开始就对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实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而这一批驳正是以上述二重假实观为基础的。例如,该论卷一在破胜论的观点时指出...无/哥本哈根学派/物质非实在性  【参考文献】  [1] [美]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英]戴维斯,布朗.原子中的幽录[M].长沙:湖南科学...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4742380.html
  • 应世殊胜捷法

    相方便。心之散乱,皆由缘境分别所致,尤其是色身,无时无刻不被心识所缘,身有苦痛,必致心受恼乱(已证法忍者除外)。因此,调和四大以安稳色身,也是重要善巧。“精”生发充沛,“气”输布有力,“神”调控...四部中所处的无上法位,由此可以明了。密法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称为外三乘,属显教);事业部、行持部、瑜伽部(称为三乘,属密乘瑜伽部);大瑜伽、圆满瑜伽、大圆满瑜伽(称为密三乘,属密乘无上瑜伽部...

    宣南著 寂雯整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544221.html
  • 论禅宗心性思想的发展

    能听、能见、能思,但这种见闻觉知却不受外境所染,不受外物的干扰。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认识外境、而不对其产生执着,这就是“无念为宗”的实质所在。它无意于强行抑制主体的见闻觉知(认识活动)...祖师禅之自本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其一,《坛经》的“三无”之旨主张不著空,外不著相,于无分别中不废行、思,此可称其伟心用通性”;其二,《坛经》言“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众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02862769.html
  • 《坛经》思想简析

    世俗世界,认识外境、而不对其产生执着。这就是“无念为宗”的实质所在。它无意于强行抑制主体的见闻外境的直觉感受完完全全转化成为内心的自觉体悟。  《坛经》所使用的概念系统以自心(自性)为中心,并且以“...信论》中,“无念”是心体离言静寂,心相的流动迁流全不复存在的状态、《坛经》所言则与其相反。《坛经》言:“于一切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慧能以为,生命的本性就是念念不断的,如真...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5163800.html
  • 达摩大师的 “二入四行观”与 “安心法门”

    区别表现来进行说明。  在“法门”中把此“心”谓人,使与法相对。或称己称我。以此我或己为中心对于外境或,迷的世界就展开出来。迷是自心计或自心现量。论理的分别计较或忆想分别。分别故见诸法,现生死相。...以后所展开的禅思想的大意悉皆包含在此。即达摩大师是我国禅宗的开祖,后来可能发展的禅意的一切,都可包藏在二人论,被称为西天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的“传法偈”: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

    无 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0264147.html
  • 佛家四禅八定的静坐工作

    定为粗。它会障碍二禅的净。现在要想远离,就必须常修三法:1、不领受不执著才能远离。2、要加以诃责才能远离。3、不断观察分析才得以远离。由于修此三法,便能远离初禅觉、观的过患,觉、观既减,对初禅的五...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则十种前面所讲的功德俱发,具足初禅时所见境界,而且喜境甚为美妙,胜过初禅境界。   所以如果就二禅来说,具有四:1、净:这是对外窿来说称为净;如果对内垢来也称净。在...

    杨政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5464402.html